浓缩时间味道的普洱茶:被喝掉的古董
始发掘整理普洱 茶的资料,希望把喝过的每种茶的感受和品质记录下来写成书,不让它们消失在历史里。1995年,邓时海出版了海内外第一本关于普洱 茶的专著——《普洱 茶》,记入了从清末到“文革”的号级茶和印级茶。后来喜欢上普洱 茶的人,大都把此书当做“普洱 圣经”来读。1995年以前,台湾人玩紫砂壶最热闹,有人会专程跑到大陆宜兴丁蜀镇找名家制壶,转手卖回台湾就能赚到十数倍的钱。1995年紫砂壶市场崩盘,一些原来玩壶的人没了寄托,看过邓时海这本书后,把兴趣转移到了普洱 茶,开始从香港收购。香港老酒楼、茶楼的存茶被成批运往台湾。邓时海说,云南本地已经没有什么老茶了,香港和东南亚地区有幸留下来一批,部分是茶商有心保存,更多是老酒楼无意间留下来的存货。五六十年代,香港的酒楼里流行喝“菊普”,即菊花加普洱 ,可以说形成了第一波普洱 热,1995年之后台湾人兴起普洱 算是第二波。第三波热潮起自2002年,广州茶文化促进会的活动带动内地普洱 热,现在喝老茶的这拨人,基本上都是从这一年后入门,几位圈内比较有名气的,比如广东中山的苏荣新,喝老茶开始于2002年,深圳的辛强是2004年接触到老茶。
“当年《普洱 茶》这本书出来后,喝茶的和卖茶的都骂我。以前喝老茶的人,用很少的钱就能买到很好的茶,现在价格高了喝不起。卖茶的骂我,是因为人们比以前懂茶了,差的普洱 不好卖了。”邓时海教授举了一个例子:这次嘉德拍卖,一颗“末代紧茶”拍到3万元,这在2002年大概是200元一颗,再往前就更便宜。他说,近两年普洱 新茶市场的价格跌落了50%到60%,但号级老茶仍然基本维持前两年的价位,变化不大。“以前老茶都在茶行、酒楼或者收藏茶用来买卖的人手里,有钱赚就会放出来,现在老茶大部分到了内地这些喜欢喝老茶的企业家手里,让他请人喝可以,卖出来就难了。”按照邓时海教授的观点,一片茶十几万元不是每个人都喝得起,但喝得起的人,就不妨尽量去感受。“虽说普洱 越陈越香,我们还是不知道究竟能够存放多久。80年到100年的号级茶存放到现在,正是喝掉的最好时候,我们应该感受它的美,体验后记录下来告诉后人,不然过几年茶势退化,可能就失去了最好的味道。”
老茶号的断代
前面提到的福元昌、宋聘、同兴,都是清末民国时期的老茶号了。邓时海教授说,普洱 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唐朝,但定名“普洱 ”是明万历年间的事情,到清代走向它的盛期——从雍正到光绪,近200年里普洱 都作为贡茶入宫,成为在皇宫和大臣家中受宠的饮品。“《红楼梦》里面提到的女儿茶,我认为就是普洱 茶”。宫廷的爱好带动了民间的喝茶热情,做茶的人也变得更加用心。清代《普洱 府志》记载,普洱 六大茶山——倚邦、易武(漫撒)、攸乐、革登、莽枝、蛮砖,“入山作茶者十余万人”。在六大茶山中,易武面积最大居首位,近代几家著名茶号如同兴、同昌、宋聘都在易武创牌。咸丰后期,滇藏商道因滇西战乱被阻断,易武的茶商转而将茶主要销往香港和东南亚地区,广东商人还在越南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