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名与茶字起源|中国茶文化
荈是不是即“荼荈”的省称呢?这现在还正在探讨中。
一种意见,认为荈即“荼荈”的省称,据《三国志》“密赐荼荈以当酒”,认为“荼荈”一词,可能也当汉以前就存在,而荈字最早见之于三国时张揖的《杂字》:“荈,茗之别名也”;《杂字》可能就是首将“荼荈”简化。另一种意见,认为《杂字》从时间上说,较《三国志·吴书·韦曜传》还要早,故荈和荼荈这双音节茶名无关。那么与什么巴蜀方言有关呢?与司马相如《凡将篇》中的“荈诧”有关。“荈诧正读为thuantshiai,乃是巴蜀双音节口语的汉语音译”。
茗字和荼、蔎、荈、槚的字音都不同,它是据巴蜀什么茶的方言而来呢?林鸿荣先生认为,它是由“葭萌”转化而来的。关于葭萌蜀人谓茶的方言,我们在上节已经讲述清楚。据查,葭萌演化而来的茗字,最早见之于两晋。如《尔雅》郭璞注称:“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即是。
葭萌明杨慎考“萌音芒”,怎么又能导出茗字来呢?林鸿荣认为杨慎和后来清代的一些儒生释“萌音芒”,是误释,“萌”的正确读音,因读“明”。他引王力先生《同源字典》这段话证说:“清人说,古代读‘家’如‘姑’',读‘明’如‘芒’等等,那也是不够准确的。假如‘家’、‘姑’完全同音,‘明’、‘芒’完全同音,后代就没有再分化为两音的条件。
我们认为上古韵部也和中古音摄相仿,有两呼八等。‘家’与‘姑’,‘明’与‘芒’,虽同韵部,不同韵头,‘家’是Kea,‘姑’是Ka;‘明’是myang,‘芒’是mang。韵头不同,后代就有分化的条件了。”林鸿荣接着指出,这Keai“myang”,当然是古蜀人称“葭萌”的口语。这一古蜀方言的读音,也是后来我国史籍中四川地名“嘉明”和今天四川茶乡一些集镇还往往称“嘉明”的来由。换句话说,巴蜀方言“葭萌”的“萌”,从来就是读明不读“萌”。笔者赞成林鸿荣先生此说,同时也肯定他所说的“茗”由蜀人方言“葭萌”而来是可以成立的。
上面,我们以有关史实,证明了《茶经》茶之名荼、槚、蔎、茗、荈等字,源于巴蜀上古茶的双音节方言。其实实际不只上面几个名字,可以说我国历史上所有的茶和茶义的名与字,无不都出自巴蜀方言。这一点,除巴蜀再没有别的省可以举出我国史籍中的茶名茶字,是出自他们的方言了。
既然我国乃至全世界的茶名茶字都源出巴蜀,巴蜀是我国和全世界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也就不言自明了。写到这里,记起西晋文学家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诗。诗太长,这里不妨照《茶经》引录其下半首:“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程卓累千金,骄侈拟五侯。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披林采秋橘,临林钓春鱼。黑子过龙醢,果馔踰蟹蝑。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这最后四句,特别是“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二句,不正是我们所说巴蜀是世界茶业和茶叶文化摇篮的最好证明吗?
关于茶名与茶字起源
中国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