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红茶的诞生及发展简史|滇红茶历史
反动武装“共革盟”占领顺宁城,茶厂被迫停工,厂务由刚直不阿的刘朝寅代理厂长主持,他与工人秦子贤等守护厂内机器设备和财物,不怕被抓被打,一身正气浩然。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滇红”的生产和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茶叶总公司的指导下,凤庆县委、县人民政府立即着手组建红茶产销委员会,组织120名技干、技工为主体的红茶生产推广大队;由县长任大队长、凤庆茶厂厂长任副大队长,各区(今各乡镇)区长任中队长,推广大队技干任副中队长,中队下设片,片内分若干小组,于1952年夏开始,向全县普及推广红茶制造。在半年多时间内,将红茶产区由“滇红”诞生以来的约12平方公里地域,扩大到1084平方公里,与此同时,大力向昌宁县、云县普及推广。1953年后,凤庆3335平方公里县域内的宜茶村寨,都先后随茶业的发展而建起了红毛茶初制所。全省各产茶县,也借鉴凤庆做法,建立初制所,大力推广凤庆红茶工艺技术。
整个50年代期间,“滇红”主销原苏联,由于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和建设需要大宗的钢铁,而苏联的茶师对“滇红”又独有情钟,倍加青睐,他们评价:“‘滇红’在中国各类红茶中,和祁门茶同水平,和北印度阿萨姆茶相仲伯”。1958年至1959年间,苏联茶叶专家K?A基尔诺索夫和格?玛?穆哈德巴?巴库洽夫曾先后到凤庆茶厂考察,特别是1956年5月,苏联茶叶专家德日卫尼什和布洛尼可夫参观安石平田初制所和茶厂筛制车间后,评价“滇红”是中国最好的红茶。那个年代有“一吨‘滇红’换10吨钢”的说法,可见,云南“滇红”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对国家建设贡献之大。
1958年,凤庆茶厂初制成功红碎茶,1963年,全省在勐海茶厂统一进行红碎茶试验,制订出毛茶统一标准样,之后凤庆茶厂引进红碎茶揉茶机械,于1964年先于全省各茶厂开始规范化批量生产滇红碎茶。至此,“滇红”既有功夫红茶,又有红碎茶。
“滇红”自诞生之日起,它是以人才倍出和不断革新而永葆“名茶”之位而林立世界的。当年冯绍裘率领重庆敦义农工学院茶叶专科的一批才子,如吴国英、沈可珍、曾绍秋、刘学信、祁曾培等人,加上后来50年代茶厂自办培训班培养出来的后断任厂长张文候、杨仕宏和凤庆籍人赵忠臣、曾仕林、杨林泽等以及《凤庆茶厂志》中人物简介所列的陈兴琰、杨馨时、南权锁、王观林、杨映根、杨家义、李钧、李张道、余德赋、张余树、杨维美、罗洪泽这些滇红茶人,在继往开来、发展壮大“滇红”生产的艰苦岁月中,他们从五湖四海而来,用钢筋铁骨和百折不挠的意志,把凤庆茶厂办成了既是国家出口创汇的茶叶基地,又是培养制造“滇红”人才的“摇监”。
人们可以在云南许多茶厂的老前辈中,找到凤庆茶厂培养而走出去各地创业的精英。凤庆文人曾写诗赞叹凤庆茶厂的几任厂长,诗云:“滇红诞生于凤庆,功推绍裘是元勋。开山播种育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