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茶叶种植病虫害防治的研究|茶叶病虫害
sp;
2.2 限量使用生物源农药。使用微生物源治虫,如真菌、细菌、病毒等治虫;动物源治虫,如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天敌等治虫;植物源治虫,如苦参碱、印楝素、鱼藤酮等治虫;矿物源治虫,如石硫合剂、硫酸铜、波尔多液等治虫。
3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指采用物理因素来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措施,主要方法有灯光诱杀,糖醋诱杀、性诱杀、诱饵诱杀。
3.1 人工捕杀:虫害发生高峰期,采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蚕、蓑蛾类、卷叶蛾类、茶丽纹象甲等害虫危害。
3.2 人工诱杀:利用害虫趋性,进行灯光诱杀、性诱杀、色板诱杀、诱饵诱杀和糖醋诱杀。
4 有机茶园病虫害防治
有机茶园病虫害防治就是在了解茶园特殊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基于常规农业存在的弊端,尤其是使用农药的种种危害,本着遵循自然原则,应用生态学的基本方法,充分发挥从茶树为主体,以茶园环境为基础的自然生态调控作用,以农业措施为主,辅之适当的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并利用有机茶生产标准中允许使用的植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控制茶树病虫害,从而保证茶树的健康生长。遵循防重于治,优先采用农业措施,尽量利用灯光或色板诱杀、机械捕食等方法,禁止使用和混配化学合成的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提倡采用病毒、真菌、性信息等生物源农药防治病虫害的原则,有机茶园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技术措施有:
4.1 改善茶园生态环境,维持茶园生态平衡
理想的茶园生态系应该是以茶树为主体井包括周围植被、水源在内的复合的生态系。植被丰富茶园的生态系,生物多样性指数高,稳定性和均匀度好,病虫和天敌种群的个体数量少;在这样的生态系中,病虫对茶树造成的危害也小。因此,新开辟有机茶园.应考虑周围有比较丰富的植被(林木等)和水源,并要注意维持和保护牛态环境。采用植树造林、种植防护林、行道树和遮荫树等,增加茶园周围的植被。在现有的茶园开发有机条,如果周围缺乏植被和水源的,应植树绿化,开辟蓄水池等,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4.2 做好植物检疫工作,防止病虫蔓延扩散
植物检疫是国家通过检疫法令对植物及植物产品的调拨、运输和贸易进行管理,以防止危陆性病虫苹的传播和扩大,包括危险性病、虫、草的传人和传出。尤其是新开辟的有机茶园,需要插穗和种苗时,运进前必须严格检查,力求苗木太病虫,尤其是对当地尚未发现的病虫更要关注。带有病虫苗木,必须采取措施,消灭病虫后才可调进,以防新病虫在当地定居、蔓延和扩散。
4.3 优先采用农业防治,加强茶园栽培管理
农业防治就是从病虫害、茶树、环境条件相互错综复杂的关系间,通过农业技术措施有目的地定向改变环境的某些因素,以消除或恶化病虫发生的条件,加强或营造不利于病虫发生的条件,从而避免或减少其发生与危害,栽培管理措施具有预防和长期控制病虫的作用,以田间栽培管理为基础的农业防治,因其是以改变茶园生态系的栖息生境为主要目标,故是一种温和调控措施。
5 化学防治
利用有毒的化学药物防治病虫害的措施,其作用迅速,见效快,使用方便、工效高,受环境条件的限制小,成本低,效果好。但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杀伤大量天敌,破坏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群的平衡,造成害虫再猖獗,使某些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因长期使用某种农药,或提高用药浓度,使病虫产牛抗药性而降低防治效果,大多数农药均具较强毒性,使用不当会造成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影响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
因此,世界各产茶国都将化学防治有机地纳入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系统内,只有在有害生物种群密度超过防治阈值时,才进行化学防治。应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即要根据茶叶生产特点、农药特性和病虫危害的情况,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要根据田间调查和预测预报了解病虫活动情况,做到适时用药,掌握适合的浓度和施药次数,提高农药使用技术;应经常轮换使用不同杀虫机理的农药或使用混合药剂,以延缓病虫产生抗药性和起到兼除、增效的作用;严格按照安全间隔期采条,以确保茶叶品质和人体健康。
6 推行适当物理防治,减少害虫种群数量
物理防治是指采用物理因素来防治病虫害,迄今比较成熟,使用较多的主要是诱杀法。诱杀是利用昆虫的趋性(趋光性、趋化性)或害虫种群自身间的化学信息联系,将害虫引来将其杀死的方法。
7 慎用植物矿物农药,及时防治病虫危害
植物源农药防治也和根物提取液防治,过去称土农药防治。在自然界中,有些植物具有毒性物质,将这些物质用水提取后可防治茶树害虫。植物的水提取液对人畜毒性低,因此,可用刁;有机茶园的病虫防治。
植物源农药可以就地取材,制作方法简便易行,因此,对有机茶园的病虫防治是十分有利的,但就―种植物而百,不能过分地采伐,以避免对大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由于植物源农药毒性低,防治鳞翅目害虫,应掌握在抗药性弱的1、2龄幼虫期喷施。而矿物源农药是指有效成分来源于无机化合物(矿物)的农药,在有机茶园中限制使用。
云南茶叶种植病虫害防治的研究
茶叶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