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采摘的三项主要技术环节|茶叶制作工艺
,叶面积指数也多在3左右。
树叶面积指数的测定方法比较麻烦,在生产实践上不易掌握,群众的经验,留叶数量一般以“不露骨”为适度,即以树冠的叶子相互密接,见不到枝干为适量。
(3)留叶方法树留叶方法有分批留和集中留两种。分批留叶是按树新梢萌发先后和生育状况,在每个正常新梢上留下一、二片真叶,这种留叶方法,全年采期长,产量分配平稳,但采摘技术性强,不易掌握,采摘工效也较低。集中留叶多在夏或秋后期集中留养一批叶在树上,这种留叶方法,简单易行,采摘工效高,但全年采期较短,产量相对比较集中。
上述两种留叶方法都是可行的,一般青年树以分批留叶为好,壮年树则可采用集中留叶的方法。
2、标准采
树新梢在生育过程中,随着不断的展叶和成熟,重量逐渐增加,而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儿素等一此有效物质却相对地减少,因此,制定一个适宜的采摘标准,按一定的标准采摘新梢,是既保证质量,又保证产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技术环节。
(1)标准采的主要依据制定适宜的采摘标准,其主要的依据是树新梢的生化组成和类对鲜叶的嫩度要求。
根据研究结果,树新梢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组成成分的含量变化,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多酚、水浸出物、氨基氮、儿素等与叶品质有密切关系的生化物质,一般是随着新梢生育的老化而下降的,其含量高峰的出现,总是在新梢生育至一芽三、四叶以内,因此,从生化成分来分析,俟新梢长到一芽三、四叶时,采摘一芽二、三叶是适宜的。
我国类繁多,由于各类的品质风格不同,因此,对鲜叶原料的嫩度要求差异较大。一般说,名对鲜叶的嫩度要求较高,普通内外销红、绿的嫩度要求适中,而边销的嫩度要求较低。
我国各地名很多,真是琳琅满目,丰富多彩,都有其特殊的风格,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凌乐白毛等,对鲜叶原料嫩度要求高,一般当芽风萌发或新梢长到一、二叶初展时,采芽尖或一芽一、二叶,因此,产量低、花工大、季节性强。高级名只在春季前期采摘。
普通的内、外销红、绿,如炒青、烘青、工夫红、红碎等,是我国的大宗类,对鲜叶原料嫩度要求适中,一般采一芽二、三叶和幼嫩的对夹二、三叶,全年采摘批次多,采期长。
边销,如黑、老青等,是我国传统的和特有的类,对鲜叶原料的嫩度要求不高,一般要求到新梢快成熟或成熟时,采一芽四、五叶和对夹四、五叶,或割下从基部一、二片新叶以上的半木质化新梢,全年只能采割二、三批。
(2)标准采的掌握方法掌握采摘标准,实际就是掌握新梢的采摘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