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祁门香|祁门红茶品鉴
嫩了点,有位师傅说,太嫩的茶发酵也不容易,所以只能轻发酵,“但这是潮流,这是时尚,不跟着也不行。”从他们的语气里,多少听得出有一点无可奈何之感。
一芽一叶初展的确使茶在看干茶时金毫特显,但除了审评茶的人和茶专家,谁来花时间欣赏芽头呢?八年前安徽祁门茶厂的茶没有那么多芽头,因为茶里的一芽两叶占 60%,一芽一叶只占 20%,但茶里的祁门香持久,茶味也甘醇,香甜。
我带了一点珍贵的贡茶回美国,但更多的是一些中档、特级的祁红,请我那几位没有喝到过祁红的茶友来尝尝。泡贡茶的时候,心知金芽头功夫红茶之贵,我特意让这几位常喝大吉岭茶的朋友们看看干茶。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解释金毫之多的意义,看得出,她们等着喝茶,所以耐心地看了干茶,还说了几句赞扬的话,但只有当我冲泡好了茶,祁红的香气和红艳的茶汤才使她们真正兴奋起来,引起了她们对祁红的兴趣和向往。喝完茶,我又给她们看叶底,向她们解释这样匀整的叶底有多柔软、匀整、美观,用的是什么样的工夫。可她们疑惑地看着我,好像我煮了一壶好咖啡,却要给她们看看咖啡的碎渣一样。在我收起了茶具的时候,心里真为工夫祁红在精制上所花的38%~45%的成本感到难过。
做红茶与做其他茶一样,分初制与精制,茶的色、香、味是在初制时形成的,而精制大都是整形。工夫红茶就更要下工夫,精制部分不仅要筛很多道,还有拣梗等许多工序。 从保存和继承茶文化遗产的角度上去保留做工夫红茶的程序和技术是极有意义的,但茶毕竟是饮料,是喝的,所以真正的商品祁红,它的色香味比形要重要得多。在中国喜欢喝茶的人群做一个统计,有百分之几的人在喝工夫红茶时会把时间花在看金芽头和看叶底上呢?而且泡红茶多是用紫砂、盖碗和各种冲泡器,就是在分茶时倒入玻璃杯中也是为了看汤色,没有茶叶在里面,不像绿茶名优茶那样去看叶片在水中飘舞。
的确, 精制过程中许多功夫的成本对我们这些喝茶的人来说是一种浪费的功夫啊。就是平时和专门搞审评的老师们在一起喝茶,我也没有看到他们去观察干茶和叶底,就不要说我在美国的茶友了。
另外,在精制的过程中,据说拣梗这一项要用20%的精制成本。学茶的人都知道嫩梗中茶氨酸含量是最高的,有的茶,比如安徽的黄大茶和青茶,都要求鲜叶有一定长度的梗,否则茶叶的香味达不到要求。
我带回来的这些一般人喝得起的祁红,在国外是有市场的,但是祁红的产量和它的稳定性呢? 我想到在美国这些年来常买常喝的大吉岭茶,这些茶我一年四季都可以买到,不会脱销。几十种茶,从整叶到碎叶都不一样,但每一种每一次买的茶味道都基本一致, 多少年如一日。我们的祁红能做到吗?祁红与大吉岭的茶媲美,不仅是比一款茶的独特和质量,而是要达到常年质量的一致和价廉物美。
祁红,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