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病虫的综合防治(二)
紫纹羽病等)有显著的预防效果,对藻斑病、茶长绵蚧、黑刺粉虱也有一定抑制效应。中耕除草不仅可以保持地力,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促使茶树健壮生长,清除许多病虫的潜藏场所;一些在土中化肾或幼虫期在土中的害虫种类(如茶尺蠖、扁刺蛾、茶子象甲、茶叶象甲等),通过中耕可使暴露土表或直接被杀伤。勤除杂草可以减轻小绿叶蝉的为害,尤其是进行化学防治前先铲除杂草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采摘是茶园管理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对某些害虫的防治也起着一定作用。小绿叶蝉和碧蛾蜡蝉的卵产在新梢嫩茎部,因此及时采摘一方面保证芽叶质量,同时可将大量虫卵采下,起着防治作用。茶细蛾卵产于嫩叶背,及时采摘,可降低比虫的虫口密度。
修剪台刈也是茶树栽培上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对减轻病虫为害也有明显作用。如对钻蛀类害虫和茎部病害均可分别情况采用轻修剪剪除病虫枝等方法进行防治。对长白蚧、龟田蚧等多种蚧类为害严重的茶树可进行台刈结合喷药进行彻底防治。
(2)化学防治化学防治在确保茶叶丰产优质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具有速效、使用简便,受环境条件影响小等优点,但六十年代以来,由于先是发现了长效性有机氯农药在各种动植物体内、食品和环境中的高残留现象,继而又发现一了不少农药可能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等作用,再加上化学农药对天敌有益生物种群的非选择性杀伤作用和病虫抗药性产生等缺点,引起了人们对化学防治前途的忧虑。应该指出,从整个化学防治发展前途来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它在农作物(包括茶叶在内)的病虫防治上仍将起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成为综合防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然,在任何一种农药和任何事物一样都有一个新陈代谢、发展消亡的过程。新的代替老的,这是任何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滴滴涕、六六六这类农药在它使用后的三十年来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长期实践证明也存在许多缺点,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品种代替残留过长的老品种是适当的,特别对茶叶这种饮用作物而言,禁止使用滴滴滋涕、六六六等高残留品种和1605、1059等高毒品种是完全必要的。
茶叶生产上的农药品种的选用必须考虑茶叶的特点。一般而言,除了必须具备高效、广谱、对人畜低毒等特点外,还必须考虑到茶树具有如下几个其他农作物所没有的特点:①茶叶是一种饮料,对色、香、味有一个严格的要求,这就要求农药品种对茶叶品质没有不良影响;②茶树是一种全年多次连续采收的作物,一般情况下每隔7-10天采收一次,这和一般农作物一年采收一次或少数几次的情况不同,这就要求农药品种喷药后在茶叶中的残留期不能过长;③茶树收获的部位就是直接喷药的部位,采下的鲜叶不经洗涤直接加工制成成茶,而且在饮茶时人们用沸水对成茶进行多次浸泡萃取,这就要求农药品种在茶叶中的残留量和水浸出率予以足够的重视和考虑。
根据我国研究单位和生产单位多年进行的药效筛选和残留量的研究结果,指出,任何一种优良的农药品种只有在安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