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眼小绿叶蝉的特征及防治方法|茶叶病虫害
茶区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
迟单峰型:主要指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福建等省海拔在500米以上的茶区,这类茶区虽然四季分明,但冬季气温较低,无霜期较双峰型茶区短,一般春茶到5月上旬才开采,秋茶9月底即可结束,是我国茶叶自然品质最佳、名特优质茶的主要产地之一。假眼小绿叶蝉 在这一茶区全年通常只有一个虫口高峰,但峰期持续期较长。一般在5月份之前为田间虫量聚积期,6月中、下旬开始进入高峰期,9月底或10月初可结束高峰。峰期虫量以7~8月份最大,主要为害整个秋茶。
早单峰型:主要指冬季温暖,夏季无酷热的茶区。四川等省的山区茶园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这一地区全年气温最低为1月份,月平均气温存8℃以上,7月份为最高,月平均气温在25℃左右,雨量充沛,7~8月份的雨日数在30~40天,年降雨量在l 500毫米以上,这样的环境气候条件极有利于假眼小绿叶蝉 的繁殖。假眼小绿叶蝉 在这些地区只有一个虫口高峰,但峰期特别长。一般自5月份开始虫口逐渐上升,6~10月是田间虫量最多的时期,为害整个夏、秋茶,尤以7月份虫量最高,茶树受害也特别严重。
影响假眼小绿叶蝉 种群消长的主导因子有气象因子、农艺措施及天敌。
气象因子以气温、雨日及降雨强度对其种群消长影响最大。
冬季气温的高低,影响假眼小绿叶蝉 越冬成虫的存活率和繁殖力。在浙江杭州,越冬成虫的存活率与该地区冬季日平均气温在0℃及0℃以下的天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最低月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即假眼小绿叶蝉 随冬季气温的升高而越冬成虫存活率上升,成虫的繁殖力则随冬季气温的降低而减弱。
夏季气温主要影响峰型。夏季有明显的高温干旱期是造成假眼小绿叶蝉 双峰型的主要原因。假眼小绿叶蝉 生长繁殖的适温区在17~29℃,最适温区在20~26℃。当出现连续平均气温在29℃以上时,则田间虫量急剧下降。
雨日数主要影响假眼小绿叶蝉 的繁殖,一般认为,雨日多,时晴时雨,有利于假眼小绿叶蝉 的繁殖。但在双峰型地区,3~4月份雨目多则不利于第一峰虫量的聚积,第二峰的虫量则随7~9月份雨日增多而递增。
降雨强度对假眼小绿叶蝉 种群消长也有明显的影响,在下大雨、暴雨的情况下,可使其虫口数量急剧下降。昕以,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热带风暴及台风活动频繁的年份,假眼小绿叶蝉 第二峰的为害相对较轻。
农艺措施对其种群消长影响最大的是采摘。采摘可摘除大量未孵化的卵及部分低龄若虫。
假眼小绿叶蝉 的主要天敌有蜘蛛、瓢虫等捕食性天敌,秋季在高湿条件下可诱发真菌病,均对假眼小绿叶蝉 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假眼小绿叶蝉 防治方法】
保护天敌:应尽量减少茶园施农药次数,降低农药用量,避免使用对假眼小绿叶蝉 天敌杀伤力大的农药,以充分发挥天敌对其种群的控制作用。
勤采茶叶:实行分批勤采,可随芽叶带走大量的假眼小绿叶蝉 的卵和低龄若虫,是防治此虫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
农药防治:
第一峰峰前百叶虫量超过6头(或每667米2虫量超过10000头)、第二峰峰前百叶虫量超过12头(或每667米2虫量超过18000头)的茶园均应全面施药防治。防治适期应掌握在入峰后(高峰前期),且田间若虫占总虫量80%以上。施药方式以低容量蓬面扫喷为宜。农药可选用10%吡虫啉(每667米2用药l 5~20克)、2.5%联苯菊酯(天王星,每667米2用药20毫升)、98%巴丹(每667米2用药25克)、90%万灵(每667米2用药l5~20克)。
假眼小绿叶蝉 的特征及防治方法
茶叶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