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茶故事】这张1950年的领条背后 有安化志士廖如愿的传奇故事
4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为他平反,恢复名誉和党籍。
廖如愿尽管一生经历曲折、坎坷,充满艰辛,但无论在领导岗位还是作为普通群众,甚至深陷囹圄,他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限忠诚、无比热爱和无私奉献,他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领条和记账传票上的日期是1950年11月9日,是廖如愿任长沙茶厂厂长期间,这张领条和记账传票成了当时的历史见证。
长沙茶厂成立之初,边销茶任务很重,只能一边进行基建,一边因陋就简,利用购买的旧厂房和搭建的临时棚屋,生产天尖、贡尖、甘引(以兰州市场为主的黑毛茶,运泾阳压制成茯砖)等黑茶。
安化黑茶加工的一道重要且特殊的工艺——用松柴明火烘培。彭先泽《安化黑茶》一书中描述如下:茶叶抖散后,薄铺焙炉竹帘上,炉口燃松柴,其火气由焙炉上竹帘之缝隙吸入,使茶叶渐次焙干,并着特殊之香气,茶叶将干,加铺一层至三层,厚以八寸为度,茶叶细嫩者,干燥至相当度,翻转一次,经三小时,茶叶即可充分干燥,焙炉每日可烘四次,每次约需松柴三担,此种藉柴火焙干之茶叶,俗称“烘胚芽”。
用松烟熏焙的黑茶,劲道犹烈,汤色红亮,滋味浓厚,并有浓烈的松烟香味,其色香味都远非日晒干燥或机器烘干的茶可比。因此,长沙茶厂在烘焙制作黑茶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松柴,长沙本地松柴供不应求,就到安化、益阳等地采购。
这张领条内容如下:“今领到(在益阳已预支六成币九十一万八千元)中茶公司长沙茶厂发给由益阳装运至长沙松柴(511型),每型运费三万元,计运费一百五十三万元。此据。1950年11月9日,船户组长刘海鳌条”(注:当时为旧币制,折合比率为1:10000)。
这张领条和作为传票附件的“益阳复新运输商行货运副凭单”就是长沙茶厂当年采购松柴的证明。
益阳历史上水运十分发达,民国初年,益阳就有“新民”“资兴”“永康”“裕新”“广太”“华元顺”“永安”“利源”“陈太昌”“资太源”“工商”等12家船行,1929年以后,各船行均改为“运输行”,运输商行是为到港船只招揽业务、从中抽取佣金的组织。关于“复新运输商行”的介绍暂时没有找到,但可以判断,它是益阳众多运输商行中的一家,这份凭单的发现,也是研究解放前后益阳水运情况的资料。(原标题:【益阳茶故事】这张1950年的领条背后,有安化志士廖如愿的传奇故事 转载自:益阳新闻网,作者:汪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