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洋村的红茶纪事|坦洋工夫红茶文化
地,村子很快就繁荣起来。从清咸丰到光绪的几十年间,许多茶商、茶农纷纷在此定居置业。坦洋村里,茶庄货栈鳞次栉比,长街幽巷庭院深深,从这里先后走出了施光凌、胡大盛、吴步云、施长�、胡兆江等一批纵横商界、叱咤风云的闽人茶商。最鼎盛时,光坦洋村一条街就有三十六家茶行,每年制干茶两万多箱,茶叶收购范围几百里,揽括周围七、八个县,远销二十多个国家,每年收外汇茶银百余万元。每逢春季,村中街市便“工兮商兮,攘攘熙熙”,茶香浮动,并且弥月不散,俨然一幅清明茶乡图。民谣唱道:“三月坦洋好景世,左右茶行大街中”、“茶季到,千家好,茶袋铺路做床倒”,正是当年坦洋村市井繁华、茶季兴盛的写照。
那时候坦洋的茶行,临街是铺面式,有两层、三层的建筑,最高到四层。底层用来收购茶叶用;二层用来放置各种制茶设备,作为精制的场所;三层用做仓库。就在这条坦洋街上,当年有一家元记茶行,以白云山下的岭下村为根据地,收购初制干茶。茶行由3座房屋组成,共有铺面36间,雇工100余人,拣茶工200多人,一年能制作干茶2000多担。这家茶行在每年发放“茶银”时,需要70多人,挑着140多桶(每桶装1000块)银元,一路从坦洋挑到岭下村,发放给当地农民。而岭下村的庄稼汉们见到这些白花花的银子,不禁惊讶地说:“冬天我们挖的番薯还没这么多哩!”
在坦洋工夫的鼎盛时期,很多嗜茶的欧洲人,只知有坦洋不知有福建,往来书信甚至无需写明省、县的详细名称,只写“中国坦洋”,就能准确无误地送到收件人手中。英国的王公小姐们除了喜爱它清甜醇美的口感以外,也对它所代表的茶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而英国女王见人们在冲泡坦洋工夫的过程中,以扇作为屏风,就赐给坦洋茶商一把和扇,成就了一段“一扇屏风”的佳话。“坦洋工夫”凭借着它的香气持久、滋味浓醇鲜爽、汤色红亮而名声大噪,被列为福建省三大工夫红茶之首。1915年,“坦洋工夫”和贵州茅台酒一起,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然而繁华如梦。第一次世界大战阻隔了海陆交通,再加上当时印度红茶规模化的兴起等原因,坦洋工夫的市场瞬间萎缩,坦洋村的繁荣也成过眼烟云,坠入了尘封的历史,茶村到处显得民生凋敝,与之前的盛世场景大相径庭。自那时起,坦洋村的村民不得不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制作绿茶和花茶,坦洋的工夫红茶产量逐渐萎缩。直到改革开放后,坦洋工夫―这个白云山麓的红衣佳人,才终于重洗仙颜,再现“生态、和谐、健康、高贵”的品格,它再度以其醇厚的芳香,走向人间世界。
作为“坦洋工夫”的发源地,今日的坦洋村仍遗存有许多与茶有关的古建筑,村内保留着清代风格的古民居、古茶行、炮楼、廊桥、天后宫、施氏祠堂、胡氏祠堂等建筑。漫步于风雨廊桥之上,巡回于青砖黛瓦的坊巷间,游人仿佛穿越时空,重温了坦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