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外交(1):安化茶叶技术人员援非与马里人人民建立深厚情谊
,暴雨一来就都冲走了。还有年年都修剪的话,“鸡爪”梢多了,长势渐弱。我就搞了“四改”,
一是 改变他们过去挖进去很深,像是割韭菜似的情况,不能把杂草都挖掉丢掉了,杂草是可以给茶树增水增肥的。以前留水留不住,四天左右太阳一晒就蔫了,怎么会生长呢?....过去他们的修剪是年年剪,我就改成回头剪,像我们安化一样的。年年剪的话茶梢就会细得像鸡脚抓一样了,芽头就不粗壮,所以我就改成回头剪。再就是施肥,那边常常下暴雨,刚开始他们是浅施,雨水一来就冲走了,我就改成深施。”
为了克服高温和缺水的困难,蒋冬兴也是费了一翻劲儿。
采访:
原安化县茶叶试验场副场长 蒋冬兴:“那个地方就是太热了,穿着凉鞋去茶园里走一趟,脚烫得疼。温度太高了,在赤道上。种茶不一样,茶园里载遮荫树,比如芒果树,台湾香樟树等。到雨季五六月份,就砍掉,那个时候就不要遮荫了,像广东英德那边一样,远望是森林,里面是茶园,改善茶园的小气候,常年晒太阳,茶的苦涩味重。”
由于气温太高,每天只能工作半天,每天清晨六点,蒋冬兴就开始了园间劳作。还要利用晚上的时间去想办法储水。
采访:
原安化县茶叶试验场副场长 蒋冬兴:“晚上都要去加晚班,拿麻袋去堵水,不然茶叶干死了是大影响,在国际上。千万不能坏茶。”
——记者采访蒋冬兴
作为中方茶叶技术人员的代表,蒋冬兴始终怀着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抱着绝不为祖国丢脸,不让任何有损国家形象和对国家外交有负面影响的情况发生的信念。克服高温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和生活条件的艰苦,不遗余力做好茶叶生产。
采访:
原安化县茶叶试验场副场长 蒋冬兴:“我们不是去做专家,是去当兵。国家说:你们是不穿军装的解放军!”
为了将丰产实验进行到底,取得好的效果,两年的工作期满之后,蒋冬兴在马里当地负责人的挽留和中方政府的批准下,又多呆了一年。最终,经过蒋冬兴和当地茶农的共同努力,原本一公顷0.7吨的产量翻了将近一倍,达到了1.36吨,超过了当时国家制定的预期目标。
——蒋冬兴自述
采访:
原安化县茶叶试验场副场长 蒋冬兴:“本来我们的工作期限是两年,我就呆了三年。两年一换,三年后他们还留我,我说我还是要回国了。
中国人是马里人最欢迎的,一是投入少,见效快。”
三年后,蒋冬兴谢绝了马里人民的挽留,回到中国,回到了安化县茶叶试验场,回乡后的他,却不想继续留在试验场工作。
采访:
原安化县茶叶试验场副场长 蒋冬兴:“回来后我也是不想在茶场工作的,我想着马里人民这么大的恩情,极力挽留我,我是一个没什么文化的人,我既然回来了,我还是想去下面的区社搞劳动。”
他并没有因为有了这段出国经历而邀功,反而深感,在安化如此适宜茶叶种植和生产的环境之下,更应扎根基层,好好种茶,做茶。于是,他向当时县里的领导提出来,要下基层做茶叶培植员。
采访:
原安化县茶叶试验场副场长 蒋冬兴:我觉得我文化水平不高,在基层做点实事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