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基本常识:发酵与长虫
经过微生物发酵的茶好在哪儿?
嗯,小编不得不把《黄帝内经》和豆腐搬出来说一说了。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通嗅)腐。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
中国除了四大发明以外,还有一个最伟大的发明,那就是豆腐。
在古代,肉食性蛋白严重缺乏,豆子不但能补充蛋白,而且还补肾。可是豆子难消化,吃多了不消化,老放臭屁。怎么办?于是就发明了豆腐。为什么会叫豆腐,就是发酵的意思。这种发酵过的食物,无论是从中医或者西方的角度,都是有利于人体消化吸收的。
除了豆腐,还有醪糟、酸奶、纳豆等等。
茶叶亦是如此。绿茶是不发酵茶,但利用自身的酶轻微发酵后就变成青茶(乌龙茶),深度发酵后为红茶,咱家的六堡茶,经过古法罨、蒸、焗等发酵工艺,后期利用微生物转化,属于黑茶,亦称为后发酵茶。
西方的概念中,常听到“酶”。吃东西,在口中消化,有唾液淀粉酶,食物到了小肠后,转化吸收也是靠着各种酶。那么从中医的角度,酶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是:肾精。肾乃先天之本,追求长寿的人们都知道,应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将身体内宝贵的肾精省着点用。消化食物都靠小肠里的酶,而人体的酶是肾精化成的,肾精是支撑人所有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发酵过的食物,不但容易消化,而且里面的酶节约我们的肾精,延年益寿(能赚不如会花~)。
古法六堡茶入肾经走督脉,祛湿调肠胃,茶叶经过古法罨、蒸、焗发酵工艺及后期微生物转化,茶气足,效果明显,茶中的各类物质在发酵与微生物转化后,已成为人体非常容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不但祛湿,还能扶振阳气。
回南天里的“长毛”与长虫是怎么回事?
六堡茶树,属灌木型中叶种,茶青的叶、梗中内含物质较多,其中多种糖类物质丰富,特别是其中的中茶料、老茶婆料。后期经过古法罨、蒸、焗等发酵工艺制作,茶中的内含物为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能量基础,使得微生物可以更快更好地繁殖。特别在频繁出现回南天的南方春季,是六堡茶一年当中转化最快的季节。因为温度升高湿度较大,满足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六堡茶中的营养丰富,微生物繁殖迅猛,特别是含糖量高的六堡茶,如秋芙(香醇系列,中茶料)、韵醇系列(老茶婆料),灰青色的灰绿曲霉菌更是肉眼可见,导致许多茶友会误以为茶长霉了,熟不知在这段转化期过后,六堡茶的口感与功效都将上升一个级别。
▲春季回南天时,正处于转化期的秋芙(香醇系列,中茶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