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具发展历史|名茶配妙器
不再有严肃之主题。
明清世风渐变,特别是明中叶以后,整个社会审美情趣力避浮华,主张回归自然,重自然、重逸、重神,文艺界的最新创意是以"淡"为宗。正如明代文人陈继儒在《容台集叙》中所说:凡诗文家,客气、市气、纵横气、草野气、锦衣玉食气,皆鉏(chú)治抖擞,不令微细流注于胸次而发现于毫端……渐老渐熟,渐熟渐离,渐离渐近于平淡自然,而浮华刊落矣,姿态横生矣,堂堂大人相独露矣。
于是,茶从娱乐文化中解脱出来,重新成为灵魂之饮。茶具不再崇金贵银,以陶质瓷质为尚。为适应由饮末茶到散茶的变化,茶盏尚白。明人屠隆《考槃余事》说:"宣庙时有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许次忬在《茶疏》中说:"其在今日,纯白为佳。"
在我国茶具发展史上,明清登峰造极。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在江西景德镇设立工场,专造皇室茶具。清乾隆时景德镇瓷工技巧已达高峰。景德镇瓷茶杯造型小巧,胎质细腻,色泽鲜艳,画意生动,驰名于世。《帝京景物略》有"成杯一双,值十万钱"之说。瓷茶具洁白光亮,泡茶叶片舒展,色泽悦目,其味甘醇,不失茶之真味,又助品饮雅兴。此后阳羡(宜兴)茗壶异军突起,尤其是以五色土烧成的紫砂壶与景德镇瓷器争名于天下,并有"景瓷宜陶"之说。明人周高起于崇祯十三年(1640)著《阳羡茗壶系》中说:近百年中,壶黜于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也。
陶曷(hé)取诸其制以本山土砂,能发真茶的色香味。不但杜工部云,倾金注玉惊人眼,高流务以免俗也。至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世日趋华,仰足惑矣。固考陶工陶土而为之系。
紫砂茶具工艺独特,是品茗妙器,艺术珍品。古人云,"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壶必言宜兴陶,较茶必用宜壶也"。欧阳修曾写诗赞颂,"喜其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此壶造型曲雅古朴,泡茶汤色澄清,香味清醇,汤味醇正,隔夜不馊,享有"世界茶具之首"的美誉。
宜兴茗壶成为一门艺术,并形成派系,大体划分有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等。其艺创于金沙寺僧,成于龚春。龚春后有"四名家",即董、赵梁(或作良)、袁(或作玄)锡、时朋。董工巧,其余三家古拙。四人都成名于明代万历年间。他们的贡献是使宜兴壶艺术化,此后的时大彬使之文人化,堪称空前绝后的制壶大师。名士陈维崧写诗赞美道:宜兴作者推龚春,同时高手时大彬,碧山银槎濮谦竹,世间一艺皆通神。时大彬是时朋的儿子,从模仿"供春壶"入手,后创制小型陶壶,时人评价他的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妙不可思"。同时名家,或文巧,或精巧,或精妍,或坚致不俗,或坚瘦工整。陶壶式样有供春式、菱花式、汉方、扁觯(zhì)、小云香、提梁卣(yóu)、蕉叶、莲芳、鹅蛋、索耳等;泥色有海棠红、硃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澹墨、沉香、水碧、葵黄等。
宜兴陶壶的走俏有其文化